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发展战略,积极推动中医药学与社会科学、哲学等人文领域的深度交叉融合,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医药哲学理论体系,10月19—20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都中医药大学共同主办的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2025学术年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药社科哲学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在成都召开,举行金贝棋牌中医药院校首个中医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隆重发布“中医哲学研究专家共识(成都)”。
本次大会主题为“中医哲学传统与现代性对话”,吸引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20余所金贝棋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12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中医哲学的原创智慧,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医哲学传统与现代转化,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东方智慧。这场高规格学术盛会,亦成为成都中医药大学筹备纪念建校 70 周年的首场重磅学术活动,为学校后续一系列校庆学术活动拉开序幕。
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张泽钧致欢迎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总编辑李秀明,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会长张其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综合司文化宣传处副处长彭艳,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田兴军(线上),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华荣,成都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副会长杨静,以及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会员,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药社科哲学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开幕式。大会开幕式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国锦琳主持。
张泽钧表示,成都中医药大学始终秉承中医根脉,把研究阐释中医哲学独特的文化价值、原创思维、内在学理作为根本,大力支持以“中医哲学研究”为重要方向的中医文化学、中医医史文献等学科建设,致力于培养既精研医术、又深悟医道,兼具哲学思辨与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近年来,学校先后获批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首批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首批省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期待与专家学者一道汇聚众智、激发思考、共建共识,共同拓展中医哲学的阐释边界与应用可能。
田兴军致辞强调,四川省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本次大会的举办,是对四川中医药工作的强力支持,也是对四川中医药文化积淀和发展成果的肯定。成都中医药大学是服务四川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有着深厚的中医哲学研究历史和丰硕的研究成果。成都中医药大学在金贝棋牌中医药领域率先成立“中医哲学研究中心”,是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的重要举措。此次会议的累累硕果,必将转化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张其成在致辞中提出,中医哲学研究需强化三个关注:一、关注重大问题,加强中医原创思维、中医现代化、中医理论元范畴、生命伦理研究,聚焦中华文明复兴、全球治理等时代命题;二、关注学术前沿,开展《天回医简》的内涵挖掘等立足东方的中国古典学研究,构筑自主知识体系;三、关注传承传播,注重青年学者培养,推动学术承继,数智赋能文化传播,促进中医文化融入生活。
李秀明致辞指出,当前正处在科技革命与文明互鉴的关键时期,作为深耕医药人文领域30余年的出版机构,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始终以“搭建学术与大众的桥梁”为己任。相信学界与出版界的携手同心,一定能让中医哲学的千年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为文化自信自强、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为推动中医药领域跨学科研究与学术出版深度交叉融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中医药社科哲学专家委员会”在开幕式上正式成立,旨在汇聚国内社科哲学领域、中医药哲学领域高端学者学术力量,深入研究中医药学深厚的哲学智慧、人文精神和伦理价值,回应时代关切、引领学术方向,产出标志性学术成果,搭建高端学术平台,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学理支撑和智力支持。李秀明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会议期间还举行了“中医药社科哲学专家委员会”研讨会,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总编室主任高欣主持下,专家委员们听取了《中医药社科哲学出版发展现状》《中医药社科哲学专家委员会工作方案》,并审议《“十五五”中医药社科哲学出版规划(2026-2030)》工作汇报,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研讨。
开幕式举行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哲学研究中心”成立仪式,该中心为金贝棋牌中医药院校首家中医哲学研究中心,旨在聚合校内外中医哲学研究资源,促进中医药学与哲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培养跨学科人才队伍,推动原创性研究成果产出。张其成、张泽钧为中心揭牌,张泽钧向杨静颁发中心主任聘任证书。杨静为中心首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张其成教授,副主任委员张超中教授、王旭东教授、杨煦生教授、邢玉瑞教授、吴克峰教授、曹东义教授、张南教授颁发聘书。
金贝棋牌中医药社科哲学专家委员会和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哲学研究中心的正式成立,将为进一步推动中医哲学研究搭建高水平平台。
开幕式上,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医哲学专委会、中国中医药出版社与成都中医药大学共同发布“中医哲学研究专家共识(成都)”,提出“中医哲学是研究中医生命观和方法论的学问,是对中医学本质问题、终极问题、最普遍问题、最基本问题的反思,是中医核心价值和思维方式的集中体现”“中医哲学是决定中医学的本质特征、特色优势的根本所在,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回应全球性挑战的宝贵资源。”倡议学界同仁“传承守正,激活中医哲学智慧的现代生命力”“创新融合,在传统根基与现代视野中开新局”“文化自信,在文明对话中展现独特魅力”,协同努力,共同推动中医哲学研究,助力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发展。
大会围绕“中医哲学传统与现代性对话”这一主题,举行主旨报告、主题报告和分论坛报告,40余名专家依次上台分享,为与会人员呈上一场高水平学术盛宴。
大会主旨报告由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其成教授作题为《中医哲学的精神标识及其数智化传播》报告,南开大学吴克峰教授做《基于三式的<天元玉册>运气子系统探析》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杨静教授做《中医生命伦理思想及其现代话语转化》报告,北京大学杨煦生教授做《死亡征服与生命伦理:AI时代的中医思想使命》报告,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柳长华教授做《<天回医简>的生命认知》报告。大会主旨报告由山西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李华荣主持。
本次学术年会设两大分会场,主题分别为“中医哲学及其当代建构”和“中国哲学与中医哲学”,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中医药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与中医哲学、生命哲学与中医生命伦理等论题,展开了全面深入的交流与探讨。
大会在热烈的学术讨论中落下帷幕。杨静作会议总结讲话,上海中医药大学尚力教授代表2026学术年会承办方发言。大会闭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张超中教授主持。
专家报告精彩回顾
张其成:《中医哲学的精神标识及其数智化传播》
中医哲学的精神标识是中医学区别于其他医学的根本特征,也是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最直接体现,可以凝练为“阴阳中和”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表现为“象数思维统一模型图”。中医超越儒家偏阳、道家偏阴的局限,以“中通平和”追求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面对当代挑战,我们应当关注重大问题、关注学术前沿、关注传承传播。要利用现代数字技术,“数智化”是中医药传播的必由之路,应让中医药文化从理论融入现代健康生活,成为可感知、可体验、可应用的日常实践。
吴克峰教授:《基于三式的〈天元玉册〉运气子系统》
中医理论的深化需重视“支撑理论的元理论”。以《天元玉册》为例,它补充《黄帝内经》运气系统的不足,将60年示范周期扩展至三式系统,结合历法实现运气理论的精准化与实操性,以三式(太乙、遁甲、六壬)为母系统,以九宫为逻辑常项、干支为刻度,为中医理论的逻辑性与系统性提供了重要支撑。
杨静教授:《中医生命伦理思想及其现代话语转化》
中国生命伦理学存在“建构论”与“应用论”的内在张力。为弥合这一分歧,基于中医思想资源,在反思和修正西方“普遍主义”生命伦理原则基础上,提出“仁、和、诚”的中医生命伦理三原则。这一框架尊重个体自主,强调亲情关怀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以“阴平阳秘、调中致和”为善,区别于西方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伦理范式。通过“在应用中建构、在建构中应用”,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命伦理话语体系,实现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化,并为全球生命伦理问题提供东方智慧。
杨煦生教授:《死亡征服与生命伦理——AI时代的中医思想使命》
对死亡的明晰意识是人类文化的逻辑起点,死亡也因此成为人类的永恒焦虑和人类文化的永恒主题。本讲座从生命伦理的立场,从中医与道教生命哲学和生命技术的角度,观察当代技术抵抗死亡的狂潮,认为真正生命智慧不在于狂热构建逃离时间和死亡的天国,而在于始终怀有深深的爱意和敬意,耕耘好有限、脆弱而又生机勃勃的此生此世的人间。
柳长华教授:《<天回医简>的生命认知》
中医哲学专委会名誉会长、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以“《天回医简》的生命认知”为题,从“敝昔考”“犮石考”“经脉人像之血脉与经络考”三种考释,阐释了中国医学的原始信仰、古代医学的起源以及格物致知的生命现象,提示中医哲学或思想当以历史为依据,历史当以研经为要。
张超中教授:《中国文化的暗线与显影》
基于重新审视中医药与中华民族的关系,发现其核心在于中医药是“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在历史中形成的生命智慧结晶,其“兼容并蓄”的医学方法论与民族的构成逻辑具有同构性。纵观中国文化的古今之变,其根本的应变之道在于追求精神自主的“为己之学”,这正是中医药的哲学根基。在当代,中医药凭借其对健康的独特理解,正从中华文明的“暗线”转为“显影”,不仅地位空前提升,更将作为健康文明的新标准,为全球文明发展提供重要价值。
马晓彤教授:《中医的科学范式》
中医是探索生命运动与疾病防治规律的整体论东方科学,与还原论西方科学不通约。中医内部也存在主流整体论与非主流还原论的不通约。历史上中医内部,不同范式互动融合形成了超越性的新流派,而如今中西医的互动融合,也正在形成超越性的新医学。
邢玉瑞教授:《象·模型·模式》
象思维相对概念思维而言,是以物象与意象为工具的思维方式,象思维与模型化推理的工具类似,推理方法及思维特征相似,故象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模型化推理,是人类早期共有的思维方式.
曹东义教授:《论道家思想与中医融合的坎坷历史与未来价值》
从道家思想与中医学相融合的曲折历程看,从扁鹊时代的医学体系创立,与老子创立道家思想,孔子创立儒家,是同时发生,没有交集。但是后来的《灵枢》《素问》延展至后世道教的养生理论与技术,可见道家“道法自然”等核心观念对中医理论体系构建的深远影响。面对当前中医发展的挑战,可以重新寻回与深入理解“中医之道”,阐发道家思想在重塑中医主体性、启迪未来医学价值取向的时代价值。
张树剑教授:《图像中医史的研究视角与路径》
文字与图像相辅相成,渲染了古典中医的背景并构建了中医理论的框架,其细致入微之处,更有赖于图像的诠释。本报告回顾了中医图像的生产与构成特点,提出从博物学、图像志、物质文化史、文化人类学、视觉化叙事、日常生活史、符号学等中医图像的阅读与研究路径。
王家葵教授:《传统本草与中国文化》
本草学术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除了医药学术意义以外,历代本草中隐含大量文化信息,这也是《本草纲目》能邀“十六世纪古代百科全书”之誉的重要原因。
(文、图/党委宣传部 国学院 编辑/王其奇 终审/张希)